千年光阴里的老行当——大理古法手工擀羊毛毡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羊毛毡,是用羊毛压制而成,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织品形式之一,关于它的起源,有说法是在公元前6500年就有了,它是一种非编织的织品形式,至今有8000年的历史币里羊。
大理金圭寺村
是一个以擀毛毡为生计的村落
村里的很多村民
都从事过羊毛毡的加工制作
67岁的何利元
从十三、四岁就开始
学习羊毛毡的制作技艺
展开全文
几十年的经验沉淀
让币里羊他成为了
云南省大理白族羊毛毡
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
云南省白族羊毛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何利元
这个是祖辈传下来的弹羊毛工弓,拉它的时候相当费力气,它是牛皮做成的压弦币里羊。
2米多长的羊毛弓挂起,再把准备好的羊毛放在大弓下面,用2公斤左右的木锤做拨子,左手握弓背,右手操木锤,右臂上下来回拨动弓弦,就开始弹羊毛了币里羊。
何利元说,弹羊毛很伤腰,做了几十年的他已经是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,但是这样的人工弹羊毛是最原生态、对原材料羊毛的损伤是最小的币里羊。
做一顶帽子需要4.5两的羊毛,帽子才能够美观、匀称,这是何利元几十年经验总结出来的币里羊。弹过后的羊毛变得蓬松、柔软,这时就可以开始铺羊毛了。
用当地生长的黄竹制作成竹帘子,铺在地上,然后用弓将弹好的羊毛一层一层均匀地铺在竹帘上,再切除帽子的形状,将沸水均匀地撒在羊毛上,沸水量的多少全凭个人经验,多了或少了都会影响做帽子的进度币里羊。
擀羊毛,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,铺平整的羊毛连同竹帘子一起小心地卷起来,然后踩在脚下来回地反复滚动,经反复擀后,羊毛才能充分地黏合在一起,一顶帽子,大概要擀100多下,打开竹帘,羊毛毡帽子的雏形便呈现在了眼前币里羊。
把擀好的羊毛毡放在木板上,用水浇透,然后脚手配合反复揉搓、清洗,洗净羊毛里残存的杂质,也让毡的边子修理得整整齐齐,更结实精致币里羊。
经过这些复杂的工序,一顶羊毛毡帽子就做成了币里羊。金圭寺村,曾经村子里60%以上的人家都会像何利元这样擀羊毛毡。
在金圭寺村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,羊毛毡的始祖是苏武币里羊。在汉代,苏武受派遣出使匈奴,结果就被匈奴扣留,苏武气节不改,就被流放到了北海。“苏武牧羊”这一段佳话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,苏武不但利用羊毛毡充饥,还发现了羊毛的特殊习性,比如:防潮、挡风、防风湿、御寒等等。于是苏武将羊毛毡制成垫子,用以生活。
所以现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,在金圭寺这个地方,村民们会举行隆重盛大的仪式和节日来纪念他们的始祖苏武,一遍又一遍地传颂苏武牧羊、然后制出羊毛毡的故事币里羊。对金圭寺的老百姓来说,这个羊毛毡不仅是可以使用的物品,里面更饱含着他们对这个始祖一种风骨和气节的敬仰。
关于羊毛毡在大理地区的使用,其实不仅仅是有苏武牧羊这样一个传说故事,它有真实的史料记载币里羊。
从唐朝开始,羊毛毡被广泛的使用,在大理民间穿着当中、史书当中,就有这样的记载,唐代樊绰的《蛮书》中:其蛮,丈夫一切披毡,贵家仆女亦有裙衫;元代李京的《云南志略》当中也有记载:白人......男子披毡,妇人......以半生细毡为上服币里羊。同时,它还记载:床无褥,松毛铺地,为一毡一席而已......可见在南诏至元代羊毛毡就有广泛的使用。
在金圭寺拍摄的时候,记者了解到这里流传着一块碑,碑文上记载,同治十三年清知州大理府太和县发放羊毛毡制作执照的内容币里羊。这个执照,就是发给何利元他们家的先祖何文玉等的执照。
从碑文当中得知,在清代,羊毛毡是当地一个非常繁盛的产业,所以才会征收赋税,同时,它也是当年喜洲商帮往外运输的一个主要商品币里羊。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,一段时间,羊毛毡也陷入了沉寂,而近年来,随着这个旅游的兴起,羊毛毡又有了越来越多的变化,像我身后的这些包,帽等等,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新的契机。
记者:原金凤 杨桂军
编辑:李婧 阿苏越
责编:郭建辉
评论